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广义上,突出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可称为息肉,但一般称为息肉的仅为粘膜局限性隆起。
肠息肉一般以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多见,前者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后者与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失衡有关。而肠息肉发作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肠息肉切除后仍吃辛辣刺激的油腻食物,长时间久坐、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
肠息肉患者症状较少,部分可能长期无症状,只有体检才能发现。但如果息肉持续生长或恶化,可能会出现便血、便秘、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请小心警惕。
1、便血。粪便带血或黏液是肠息肉的常见症状,血不与粪便混合或位于粪便表面;血色较浓,量少,黏液夹住,但也可突然大量出血。
2、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患者多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息肉较大,可引起便秘,大便变细,部分患者可反复便秘和腹泻。
3、腹痛。息肉表面如有溃疡或糜烂,可能会引起弥漫性腹痛,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4、息肉脱出肛门。直肠中较大的息肉可引起大便次数增加和肛门坠胀感,部分息肉可在大便时脱出肛门外。
5、其他肠道外症状。出现典型肠道外症状,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出现息肉病。其中,P-J综合征(家族性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是家族性遗传病)较为常见。
如果发现有这种疑似症状,医院调查病因。无症状健康者,建议50岁开始行肠镜检查,如结果正常,5年后可检查。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行肠镜下切除送检病理;对于大于2厘米的息肉,可能出现恶变,一般在肠镜下取少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检查。
二、肠息肉会致癌吗?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息肉。肠息肉一般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不癌变。腺瘤性息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尤其是2厘米以上者癌变概率非常高。
癌变过程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相关研究显示,90%以上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移,小息肉大息肉严重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要5-10年。
因此,息肉本身不是癌症,但有癌变的可能性。体检发现肠息肉,最好切除进行病理检查,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癌变,并遵医嘱复查。
三.肠息肉手术切除后须防止复发
原则上,一旦发现息肉,医生通常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一些良性的息肉可能长大后会腺瘤化。最好切除。
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粘膜切除术、微波、激光、手术治疗等。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结肠镜高频电凝,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创伤小、安全性高、易恢复等特点,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肠息肉在切除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息肉的复发率很高。息肉切除后肠道内也可能出现新的息肉,且肠腔弯曲,容易形成视野死角,加上其他影响因素,容易引起息肉漏诊。因此,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肠镜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息肉摘除术后应每年行肠镜检查,2-3年未复发可每3-5年检查一次。对有家族史的患者每半年或每年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查、大便检查等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癌变。
总结:肠道息肉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肠息肉不易根治,但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生长。息肉高危患者除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瘦肉、辛辣、腌制食品外,还应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