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广州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170808/5606869.html胃肠食管肿瘤资讯第36期~
本期提要
胃和胃食管连接处腺癌:围手术期化疗加用术前放疗或增加死亡风险
亚洲人群: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负相关
结直肠癌复发监测:循环肿瘤DNA定量检测或具优势
一
胃和胃食管连接处腺癌:围手术期化疗加用术前放疗或增加死亡风险
局部晚期、可切除胃和胃食管连接处(GEJ)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围手术期化疗(POC)、术前放化疗、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已报道的CRITICS研究显示,对于胃癌和GEJ癌症患者,将POC加用术后放疗没有获得生存优势。那么,POC加用术前放疗对患者生存预后有何影响?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所PreteshR.Patel等的研究显示,对于局部晚期可切除的胃癌和GEJ癌症患者,POC加用术前放疗可能增加死亡风险。研究结果发表于《Cancer》。研究者使用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获取了-年间诊断为ⅠB~ⅢC期(不包括T2N0疾病)胃或GEJ腺癌(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7版癌症分期系统诊断)的患者数据,包括接受手术、POC治疗或联合术前41~54Gy放疗(PCRT)的患者。该研究旨在比较POC与PCRT治疗之间的生存获益情况。另外,为使选择偏倚影响和治疗组间不平衡最小化,研究还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53.2%患者接受了POC,46.8%接受了PCRT。69.1%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为GEJ,30.9%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为胃。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5.8个月。总体上,PCRT组与POC组相比,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比例更高(82.4%vs68.6%;P0.),并且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更高(13.1%vs8.2%,P=0.)。但是,PO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PCRT组(45个月vs35.1个月),死亡风险降低17%(HR0.83;P=0.,图1)。图1在未匹配患者队列中,接受围手术期化疗(POC)患者与接受术前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PCRT)患者的总生存率在倾向评分匹配队列(例),POC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较PCRT组延长13.7个月(45.1个月vs31.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0%(HR0.70,P=0.,图2)。POC组和PCR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9%和62.5%,5年OS率分别为40.7%和33.1%。图2在倾向评分匹配队列中,接受围手术期化疗(POC)患者与接受术前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PCRT)患者的总生存率此外,在倾向评分匹配队列的胃癌(HR0.41,P=0.07)和GEJ癌(HR0.77,P=0.08)亚组,接受POC治疗的患者具有生存优势。
二
亚洲人群: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负相关
西方国家的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血液循环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D)对结直肠癌(CRC)发生有抗肿瘤保护作用;一些荟萃分析一致显示,血浆维生素D水平与CRC发生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然而,在亚洲国家的研究中,关于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风险之间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来自中国医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系统评价和剂量效应荟萃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中,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风险呈负相关,并且该关联的强度与西方人群的相似。研究结果发表于《BMJOpen》。研究者表示,亚洲人群应改善营养状况,并维持较高的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该项针对观察性研究(病例对照、横断面和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和剂量效应荟萃分析,旨在亚洲人群中评估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者通过Medline、Embase和WebofScience检索文献,收集了调查亚洲国家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和/或结直肠腺瘤风险之间关联、于年1月1日至年1月31日在经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的原创研究。结果显示,最终纳入8项研究,共计例病例和例对照者(1项研究来自中国)。在纳入研究人群中,血液循环维生素D的平均水平为20.21ng/mL,最低水平为3.65ng/mL,最高水平为36.5ng/mL。与血液循环维生素D的最低水平组相比,最高水平组的CRC风险降低25%(汇总ORs为0.75,95%CI0.58~0.97,图3),提示较高的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图3血液循环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关联的荟萃分析在纳入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53.9%,Pheterogeneity=0.)。剂量效应荟萃分析显示,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CRCOR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联(P非线性=0.11)。血液循环维生素D水平每增量16ng/mL,相应OR为0.79(95%CI0.64~0.97),这意味着血液循环维生素D每增加16ng/mL,CRC风险则降低21%,且降低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
结直肠癌复发监测:循环肿瘤DNA定量检测或具优势
在CRC中,异常的基因甲基化很常见,并且这些甲基化变化可在循环肿瘤DNA(ctDNA)中检测到。那么,ctDNA甲基化测试检测CRC复发的性能如何?澳大利亚弗林德斯癌症创新中心ErinL.Symonds等的研究显示,在CRC初始治疗后的复发监测中,定量ctDNA甲基化检测的敏感性是癌胚抗原(CEA)的2倍,但二者的特异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发表于《Cancer》。在该研究中,在监测期间或确认复发后的12个月内收集的血液样本,以分析ctDNA[甲基化的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Ikaros家族锌指蛋白1(IKZF1)]和CEA。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确定最佳ctDNA阈值,并将其检测复发的测试性能与CEA(5ng/mL阈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队列纳入例患者,包括50例复发患者。定量ctDNA甲基化测试检测复发的敏感性为66.0%(95%CI57.1%-69.3%),显著高于CEA的敏感性(31.9%;95%CI22.8%-36.6%;P0.);对于可切除复发(n=20),定量ctDNA甲基化测试的敏感性也高于CEA(60.0%vs20.0%;P=0.01)。两种测试之间的特异性没有差异(ctDNA:97.9%,95%CI93.2%-99.6%;CEA:96.4%,95%CI91.4%-99.0%,表1)。表1CEA和甲基化BCAT1/IKZF1ctDNA检测的性能统计调整复发的其他预测因素后发现,ctDNA检测阳性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7;95%CI17.9-.6;P0.),然而CEA并不是(OR2.5;95%CI0.3-20.6;P=0.,表2)。表2血液检测阳性(定量甲基化BCAT1/IKZF1ctDNA或CEA)或晚期CRC相关复发的OR研究者指出,需进行纵向研究,以进一步评估甲基化BCAT1/IKZF1ctDNA在CRC患者监测中的效用(特别是生存获益)。参考文献[1]TianS,JiangR,MaddenNA,etal.Surviv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