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就是肠道的黏膜上出现了隆起性的病变,从结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也就是说肠道上出现了一些小肉疙瘩。
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能会出现息肉,而在结肠和直肠中这种息肉是最多的,小肠息肉相对是比较少的,如果没有确定病理性质,一般都称为结肠息肉。
肠息肉有什么危害?
胃肠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息肉组织学可分为4类: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炎症息肉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癌变。
而腺瘤性息肉又分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
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所以防止胃肠息肉癌变的关键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息肉越好。
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早有提示,不要等到中晚期才发现
——腹泻
患有肠息肉的患者,他们的大便次数以及时间都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尤其是结肠或者是存在于直肠部位的息肉,当它的体积比较大时,就会让患者总是出现想上厕所的感觉,会有拉肚子的症状,一天可能会出现好几次的腹泻。
——腹痛
肠道表面的息肉组织会越来越大,从而堵塞肠道,排大便时可挤压息肉组织进而引起腹痛。一般想要拉大便时才会有腹部疼痛症状,拉大便后能有所缓解。
然而若总是出现不明原因腹部疼痛,用药后仍然不能缓解,医院做肠镜检查,排除肠息肉的可能性。
——大便带血
排便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正常排便的时候,应该是顺畅没压力,排出的粪便应该是黄色以及圆柱状。当肠道中出现息肉之后,排便就会出现异常,受到一些挤压,大便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不像正常的圆柱状,而是出现稀释状,但是跟拉肚子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区分开。
除此之外大便的颜色还会发生改变,不似正常的黄色,上面还会带有便血,这种状况就像痔疮时的一些表现,所以不少人才会将痔疮跟肠息肉混淆了,希望你能够注意分辨。
要如何预防肠息肉?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餐定时少吃辛辣刺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各种脂肪会堆积在肠道中,导致肠道油脂增加,影响肠道健康。多吃粗纤维较高的食物促进肠胃蠕动,防止毒素堆积肠道中,促进肠道健康。
2、经常运动
经常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与抵抗力,对于许多疾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经常运动也可以促进肠道快速消化、清除有害物质在肠道上的存留时间,同时,抵抗力的提高也能够帮助肠道减少被有害物质的侵蚀,从而有效地减少肠道息肉的可能性。
3、生活要有规律
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比如整夜唱卡拉拉OK、打麻将、晚上不回家等不规律的生活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远离突变疾病。
4、治疗肠道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是引发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出现肠道疾病的情况下,一定要尽早入院接受检查和治疗,防止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增加肿瘤性病变的发病风险。
生活中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引发肠息肉,对此需要正确认识和了解,并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更好的预防肠息肉发病。
十个做胃镜,九个有肠息肉,是真的吗?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产生胃息肉的原因有很多,更常见的是饮食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和吃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长期刺激炎症也会形成局部息肉。
经常饮用浓茶和咖啡也会对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导致胃息肉。此外,一些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也是胃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般胃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三种情况,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