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虚滞瘀郁来讲中医对疾病发病的认识
TUhjnbcbe - 2024/10/3 20:44:00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人的生理功能是依靠气机的运转完成的。又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表明只有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出入升降的平衡打乱,或升降失调、或出入不利,各种病证就会出现。虚、滞、郁、瘀就是气机升降出入失衡的表现,四者常互相转化,或相兼为病。

虚者,有气血精液之虚,也有五脏六腑之虚。概括来讲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生理机能减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众医家一直推崇调补后天以安五脏法。现代不洁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脾胃之病,少见纯虚之证。

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情志忧虑及他病辗转等因素长期影响,使脾本先伤,脾虚失运,水谷精微无以荣养肢末,从而造成机体诸虚的发生。此病情初期祛除病因是关键,若调理不及时脾虚日久,可因虚致实,进一步造成气、湿、食、痰、瘀等致病因素的留滞,即滞、郁、瘀的发生,最终发展为虚实相兼的病理结果,导致疾病不易痊愈。

滞者,脾胃气机紊乱的统称。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阴阳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输布密切相关,是现代消化系统功能的总称。生理状态下脾主升、胃主降,中焦气机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脾胃气机紊乱大致分为三类,一为胃气不降,气滞于上则导致暧气、呃逆、呕吐等表现;二为脾气不升,气陷于下而滞,导致脘腹坠胀,便意频频,或见脱肛、泄泻;三为中焦气机运行不畅而滞,所致的食积内停,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可见中焦动态、平衡被打破,气机阻“滞”为引起消化系统症状的基本病机。

瘀者,血积不行。脾胃同处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气血调和,升降相因,则脾气健运,胃气顺畅,人体安和。气血不和,可致血脉瘀滞。早在《伤寒论辨脉法》就有:“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之论述。

瘀一般由滞引发,是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因素,清代医家叶天士也有久病入络之言。炎癌转化类疾病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病情进展都与血瘀的形成密切相关,如不及时干预则易形成微癥瘕导致肿瘤的发生。

郁者,闭结凝滞之总名。郁为五运不畅、五脏气血不和的总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元朱丹溪从病机角度出发,开拓了郁症的范畴。他首先强调气血壅塞是郁证发生的关键,阐发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论,并详细描述了六郁的症状特点。至宋陈无择认为七情可以致郁,“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陈无择提出七情所伤关键在人体气机郁滞,从此情志作为郁证的致病因素完全独立出来。从病机来讲,“六郁”基本涵盖了慢性病的中医病机,并且情志致郁理论应用于现代心身疾病同样具有普适性。

全套四册养生就要养五脏淘宝¥72.5¥购买已下架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虚滞瘀郁来讲中医对疾病发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