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康先生,在体检中发现数个肠息肉,其中一个大的约5.8mm大小,当时过来就诊时因做肠镜清肠的不够彻底而没有切除,嘱咐康先生要择期切掉并进行定期复查。由于没有什么症状加之工作繁忙,康先生就把这个事儿给遗忘了。上2个月,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肠息肉会癌变才想起来过来复查,预约了肠镜,结果发现一个疑是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像康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简单来说,肠道息肉就是肠道上长的肉疙瘩,息肉是起源于腺上皮组织黏膜上突起性的獒生物,外观上有的像乳头。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有的像银耳,有的像土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珠峰……。在没有确定病理前,都统称为肠道息肉。在确定病理后,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可分为错构瘤、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不过大部分结直肠癌和息肉是有关的,但是对于肠息肉也不用太过于紧张。对于肠息肉来说,癌变率主要还是与组织学分型、瘤体大小、瘤体生长方式及上皮异常增生有关。早期干预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因此在临床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应当及时给予积极地处理,规律随访肠镜即可。
肠道息肉和年龄有明确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肠道息肉的发生与这些因素有关: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饮酒,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患有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以及家族遗传。所以在生活中,增加纤维素的摄入、积极运动,限制体重、戒烟戒酒,长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对防治肠息肉肯定是有益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