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
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临床上患者常有贫血、消瘦、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腹痛、腹块或肠梗阻等表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饮食习惯
高营养而少纤维的饮食与本病发生有关。这可能因为高营养而少消化残渣饮食不利于有规律的排便,延长了肠黏膜与食物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2.遗传因素
基于分子遗传学改变,结直肠癌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3.某些伴有肠黏膜增生的慢性肠疾病
例如肠息肉状腺瘤等由于黏膜上皮过度增生而发展为癌。
(二)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50%),其余依次为乙状结肠(20%)、盲肠及升结肠(16%)、横结肠(8%)、降结肠(6%)。
肉眼观,大体形态分以下四型:
1.隆起型:肿瘤呈息肉状或盘状向肠腔突出,可伴表浅溃疡,多为分化较高的腺癌。
2.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较深溃疡或呈火山口状,本型较多见。
3.浸润型:癌组织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导致局部肠壁增厚、变硬,若同时伴有肿瘤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多,则使局部肠管周径明显缩小,形成环状狭窄。
4.胶样型:肿瘤表面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此型肿瘤预后较差。
(三)分期与预后
大肠肿瘤组织只有侵犯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才称为癌。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称为癌,而称为上皮内瘤变。对大肠而言,黏膜内癌(未突破黏膜肌层)5年存活率高达%。然而肿瘤细胞一旦浸润到黏膜下层,5年存活率明显下降。
(四)扩散
1.直接蔓延:当癌组织浸润肌层达浆膜层后,可直接蔓延至邻近器官。
2.转移
(1)淋巴道转移:癌组织未穿透肠壁肌层时,较少发生淋巴道转移。一旦穿透肌层,则转移率明显增加。一般先转移至癌所在部位的局部淋巴结,再沿淋巴引流方向到达远隔淋巴结,偶尔可侵入胸导管而达锁骨上淋巴结。
(2)血道转移:晚期癌细胞可沿血道转移至肝,甚至更远的器官,例如肺和脑等。
(3)种植性转移:癌组织穿破肠壁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播散到腹腔内形成种植性转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