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便秘多年,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肠镜,诊断发现李阿姨结肠内有多发息肉,医生摘除了其中一个送去病理活检,活检提示是良性。但是医生还是建议,摘除全部的息肉。李阿姨拒绝了,出院后也将医生“定期复查”的嘱托抛之脑后。
6年后,李阿姨的腹部开始胀痛,自己不再便秘,反而有了排便不尽的情况,没隔几个小时就有了便意,并且又开始便血。随着腹部的疼痛加剧,医院检查,这次诊断结果却是肠癌。
良性息肉竟变肠癌?让李阿姨最终身患癌症的肠道息肉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长息肉呢?
肠道息肉是什么?
了解肠道息肉前先要清楚息肉是什么,息肉是人体黏膜表面上长的赘生物,它属于一种良性肿瘤,但有的息肉也会有恶变倾向。肠道息肉是从胃肠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肿物,据实验证实,结肠比小肠更容易长息肉,结肠中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又最高。
从类型上来看,肠息肉有单发性和多发性,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有肿瘤性的也有非肿瘤性的,其中息肉的肿瘤性与否和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息息相关。
非肿瘤性息肉又分为增生性(化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
增生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息肉类型,是肠道上的小突起,且生长速度较缓。炎性息肉一般是肠道处发生了炎症从而长出的一种增生性息肉。
肠道内有着大量的淋巴组织,当人体受到了慢性炎症刺激时,这些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发生增生,从而向肠腔内凸起,形成淋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一般是指10岁以下的儿童长的肠道息肉,这类息肉较小,较为稳定,不易发生变化,这些息肉的癌变率都很低,切除后一般很少复发。
肿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是肠道黏膜表面的突起,是一种良性肿瘤,体积小,多发于60岁以上的人群;绒毛状腺瘤是结肠上一种椭圆形的赘生物,体积较大,也为良性肿瘤,但是它属于癌前病变;管状绒毛状腺瘤是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混合型,这类息肉体积小时,患者身体无明显症状,一旦息肉变大,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这三类肿瘤性息肉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其中又属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
这么多种类的息肉是与什么相关呢?人体为什么会长息肉?为了及时了解自己体内是否长了肠道息肉,又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为何会长肠道息肉?
肠道长息肉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便是身体可能有炎症或病*感染。实验证明,肠道的慢性炎症,如腹部长期反复出现疼痛或腹泻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则有可能是病*感染造成的。当大便中的粗粒长期停留,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也可能会导致肠道增生。
其次,年龄越大越可能长肠道息肉,随着年龄增加,人们的免疫力会下降,代谢水平变低甚至有可能发生紊乱,这些都容易导致息肉的产生。
最后,家族成员中如果有人长了腺瘤性息肉,其他的家族成员也有很大的概率长直肠息肉,因此,遗传也是长肠道息肉的主要因素。
因此,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有肠息肉遗传史的人群,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那么有哪些针对肠息肉的检查方式呢?
肠道息肉有哪些检查方式?
位置靠下的息肉能够通过指检的方式触摸出来,但最常用的检查方式还是肠镜检查,这种方式能够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大小与情况,发现息肉后还能将息肉组织送去活检,分析得出息肉的类型。肠镜结合活检也是目前诊断肠癌最有效的方式。不过小肠息肉就无法通过肠镜检查出来,这类息肉往往要在病人出现症状后或手术中才能发现。
大多数的息肉患者会出现便血的症状,如果患者有长期隐性失血的症状,则可以进行大便隐血试验,如果该实验结果多次、持续性的呈现阳性,那么就有可能存在胃肠道肿瘤。
钡灌肠也是检查肠道息肉的一种方式,这种检测方式是将一根肛管从肛门插入,再将钡剂从肛管灌入,通过X线检查,看结肠及以下的部位是否存在肿瘤、息肉、肠梗阻等病变。不过,肠镜不耐受的患者或者有肠镜禁忌症的病人不能够做这个检查。
通过这些检查,病人能够确诊自己的病情,并进行治疗。那么要如何治疗肠道息肉呢?
如何治疗肠道息肉?
如果肠道息肉病人没有不适症状,息肉的大小也比较小时,可以暂时不加以治疗,只需定期检查即可。如果患者开始有了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可以服用一些消炎药止痛,不过药物治疗只能够缓解病情,并不能够根除息肉。
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治疗肠道息肉的方式是将病人进行麻醉后,将内镜从肛门插入,通过观察体内情况,医生将体内的肠道息肉进行摘除,并将这些息肉标本送到病理检查。包括圈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
如果病人肠道息肉的直径较大且息肉上已经有蒂了,那么可以采取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高频电极治疗仪会产生高热,这种热量能够凝固、收缩血管壁,从而缩小息肉,这种手术方式因为不会伤害到正常的组织细胞,所以对人体的伤害较小。
有些患者的息肉位置比较高,无法通过肛门进行切除,因此需要采取电灼切除术治疗,但是与以上手术方式相比,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会更低一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于息肉比较大,或者息肉位置较难进行切除,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一般采用开腹手术,这种手术的视野会更清晰,但手术风险也会更大,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会更多,术后的恢复也会更慢,病人的心理压力也会更大。
对于早期的肠道息肉患者,一般手术都能够顺利治疗,有些易复发的息肉还需要定期的肠镜检查,来降低肠道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
肠道息肉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癌变?
据调查证实,肠道息肉的大小、类型和数量都与癌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大小上,如果肠道息肉超过了两厘米,那么癌变的可能性就几乎达到了50%;在数量上,肠道息肉越多,就越可能发生癌变。如果患者有家族性息肉病,那么到50岁时,息肉癌变的概率将达到90%,因此,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医院检查,降低患癌的风险。
从类型上看,腺瘤型息肉一般被认为是癌变前的症状,有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过程大概需要10年时间,所以尽早治疗,定期体检还是有机会控制病情的。
肠道息肉患者日常生活应该要注意什么?
在饮食上,患者应该以细软、易消化的热食为主,保护胃肠道黏膜,避免食物刺激肠道息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做到清淡饮食的同时又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不过对于在饮食上有特殊忌口要求的患者,应该仔细咨询医生,不可随意进食。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肠道息肉复发,癌变的概率。
除了在饮食上多加注意,经常做有氧运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息肉癌变的风险。《英国癌症杂志》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锻炼能够降低患肠癌的风险。每天运动30分钟,能够使肠道息肉的癌变风险降低30%。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实验也证明经常锻炼的人患肠道息肉的概率会降低16%,习惯于久坐的人更有可能患恶性的肠道息肉。因此,每日至少进行半个小时的锻炼,如快走或能使人大喘气的运动,足够的身体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患者要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为了减少排便的时间,排便时不能够进行看手机、看书、听广播等活动。另外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中医认为压力过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导致内分泌失调,体内的代谢发生紊乱,甚至可能会让酸性物质在体内沉积,并且压力会让人紧张从而导致气滞血瘀,造成肠道息肉复发。
总结:
以上就是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息肉是不会发生癌变的,只要提高健康意识,及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肠道息肉是能够治愈的。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淑珍.肠道息肉摘除为好[J].金秋,(22):56-57.
[2]刘晨.不能忽视的肠道息肉[J].百姓生活,(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