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见习记者俞烨)今年5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提升肠道健康意识。
据了解,在所有消化系统的肿瘤中,结直肠癌被称为最能“防”和最好“治”的肿瘤,然而,根据年初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统计数据,结直肠癌位列中国第二大高发癌症,成为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
值此世界肠道健康日之际,央广网在线视频对话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郝建宇教授,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理念、积极做好早筛工作等展开科普讲解,倡导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好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郝建宇
认识结直肠癌:
早期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建议普通人群40岁后做好早癌筛查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消化道肿瘤。在它的发病过程中,从息肉慢慢演变到肿瘤,一般需要5到10年的时间。”郝建宇表示,正是因为如此,结直肠癌通过尽早筛查就能及时阻断癌变。
据介绍,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的中老年人中,已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中青年人群由于筛查意识较弱、饮食习惯相对西化等因素,导致该群体发病率逐步上升。
郝建宇着重提醒道,早期肿瘤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症状,若人体已经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消瘦等症状,那说明肿瘤发展已进入到了进展期、甚至晚期。
早期结直肠癌如此隐匿且寂静,人们该如何做到“尽早发现”呢?郝建宇介绍道:“对于没有遗传学背景的普通人群,建议大家在40岁之后可以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如果经过检查,没有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下一次检查可以放到5年后、或者更长时间来进行。但如果早期发现了癌前病变,我们可以通过结肠镜将其切除,其实这就是一种更为确切的预防。”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早期的筛查、早期的诊断和早期的治疗。”郝建宇如此说道。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占全球31%
预防大于治疗: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90%以上
数据显示,早期结直肠癌经过内镜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进展期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尚不足50%。预防和早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来说,结肠镜肯定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公认的‘金标准’。”郝建宇解释道,结肠镜可以帮助医生直接观察到结直肠内部情况,提高早期发现率,“如果我们发现有可疑的部分,还可以对它进行照相、电子染色、或者放大,近距离地观察它微血管、微腺管的病变,此外,我们还可以取出组织进行病理学的检查。”
而在早期治疗方面,不同于以往“长癌了就要手术切掉一段肠子”的固有印象,随着如今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表浅的病变,可以实现微创治疗。对此,郝建宇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一个苹果,坏的部分只是外面的苹果皮,我们用刀把这一层皮给片下来就好,不需要把整个苹果切掉1/3。这样能够减少病人的痛苦。”
△内镜诊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结肠镜也有其不足之处——即患者必须进行非常彻底且良好的肠道准备。
“比方说,我们要看一个屋子里的墙面有没有破损,那要把家具都搬干净,有家具挡着墙面我们就看不清。”郝建宇口中将“家具搬干净”的过程,就是肠道准备,“做结肠镜检查前,患者不仅要喝很多的泻药,还特别要多喝水。目的其一,是要通过水把这些粪便带走,另一方面,是患者腹泻的时候有可能脱水,这时候大量补充水分,可以防止在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水和电解质的紊乱。”
此外,郝建宇还特别解释了为何结肠镜筛查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大家知道,咱们的整个肠道都是盘在腹腔里头的,而且是一个紧闭的状态,医生筛查时为了要看清楚,就要通过打气让肠道扩张、撑开。和我们皮肤这样的外周神经不同,内脏神经对切割不敏感,但是牵拉一下却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检查中可能会造成患者感到很不舒服。”
△肠镜检查流程
直面筛查“恐惧”:
随着超微创治疗高速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治体验
面对癌症风险,尽管众人都希望将尚未癌变的息肉扼杀于摇篮,但不少人一提到做结肠镜等内镜检查,第一反应往往是“害怕”和“拖延”。郝建宇对此表示,由于内镜技术和微创治疗的高速发展,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治体验方面,结肠镜筛查已有了不少迭代与优化。
“第一个方面,就是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性体验。”郝建宇详细说道,“比如现在的无痛肠镜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在注入由植物提取的短效镇定剂下,医生插管进去时患者睡着了,他们可能就没有痛苦。另外还有一种胶囊内镜,本身胶囊里头包括有光源、摄像头等,这种胶囊吃下去后,在肠道的运动过程中就能够对其进行观察。”
更好诊疗体验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器械和工具的进一步提升,郝建宇将其概括为“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整个结肠都是一个个的褶子,那皱褶背面的病变有时候是容易被遗漏的,现在比如有更弯曲、更柔软、更顺畅的镜体,来帮助医生看到以往检查的一些盲区。另外,也有AI计算机辅助的应用,可以帮助探测整个肠道哪部分和正常不一样,使医生对于病变的识别率能有不小的提高。再有就是染色内镜,我们用不同波长的光源去照射病变,在不同的波长下,表浅的病变显示得更清楚,可以使医生更敏感地判断出这些病变。”
△电子染色内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
郝建宇总结指出,近些年来,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内镜治疗在消化内科领域发展迅猛,微创和超级微创的治疗手段也成为主流。“一方面是技术带动了器械的发展,医生想这么做手术,那就有人来研发这一新的工具,同时由于有了这些工具,又使诊疗技术不断得到延伸。如此一来,得到微创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和痛苦,显著提高生活质量。”